欢迎访问四川省达州市科学仪器设备暨实验室共享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交流 » 专家交流 » 正文

农业科技创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0-17  浏览次数:228
核心提示: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农村建设。
农业科技创新

 

第一节   现代农业

一、农业高效生产

二、农业生物种业

三、现代农机装备与农用物资

四、农林生物质综合利用与生物质资源五、现代海洋农业

六、农村与农业信息化

七、食品加工与现代物流

八、农林生态环境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一、村镇建设新技术二、农村民生关键技术 

 

2014年,中国农村科技工作在“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战略思想的指导下, 不断深化农业科技管理改革, 大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突破, 积极促进农村科技创业服务, 打开了农业农村科技创业发展的新局面。目前围绕现代农业科技研发、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重点突破, 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

 

第一节现代农业

一、农业高效生产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2014年, 围绕粮食丰产目标,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共建立核心试验区43.87万亩、 技术示范区1740.18万亩、技术辐射区25584.89万亩,合计建立“三区”2.74亿亩,实现增产粮食1317.86万吨,平均每亩比项目实施前三年(2008—2010年) 增产48.15千克, 单产比前三年增加8.98%, 增加效益308.86亿元。立足三大平原,将水稻、小麦和玉米已有单项技术进行优化集成,组装出一批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三大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栽培技术体系,共集成配套技术148套。各项目区超高产攻关实现了一批高产突破。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在河北、 山东、 辽宁和天津31个县市建立了57个试验示范基地, 其中核心区7.286万亩、示范区24.51万亩、辐射区356.53万亩,共计建立“三区”388.326万亩,实现增粮7亿千克, 节支增收6.7亿元。 围绕耐盐抗旱节水, 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抗逆作物品种,研发的亏缺灌溉条件下微咸水补灌技术、咸淡水分根交替灌溉技术、微灌节水高产技术、小麦玉米全覆膜旱作技术、 咸水结冰灌溉技术、 平原区雨水坑塘集蓄技术为保证粮食作物增产发挥了重 要作用;冬小麦新品系“小偃60”参加黑龙港流域低平原旱盐碱麦区区域试验,“小偃60”平均亩产343.82千克, 比对照品种 “冀麦32” 增产5.39%~20.36%, 平均增产11%以上。

◎中低产田改良技术

围绕中低产田改良, “硝酸盐污染控制及氮素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和“粮食主产区耕地地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两项研究成果通过鉴定并经同行专家认定为国际先进、 部分国际领先水平,开发了12种相关改良剂和设备等产品,建设核心试验基地53个、技术示范区27个、面积30余万亩;核心区耕地综合生产力和产量均比工程实施前三年平均提高了15%以上,示范区农作物产量比所在地区平均增产12%以上,养分利用率提高10%以上。

二、农业生物种业

围绕提升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 强化新技术的应用, 2014年农业生物种业方向共出版著作24部;研制国内标准27项, 其中国家标准5项、 行业标准22项;获国家科技奖励8项;获省部级奖励56项,其中一等奖16项。

◎主要农作物生物种业技术

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在主要农作物分子设计、 染色体及空间诱变与细胞工程育种方面的技术更加完善,强优势杂交种、绿色超级稻及重要蔬菜、林果花草的生物技术育种取得重要新进展。当前在主要农作物生物种业方面已取得以下重要成果:申报发明专利169项,获得122项;创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农作物新品系近16000份,选育新品种160个;筛选获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功能基因及分子标记668个。建设优良种质资源保存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和新品种示范基地109个,其中玉米、水稻、油菜和棉花四大作物在主产区推广已育成的新品种64个,制种26.06万亩,生产种子7975.6万千克。 推广玉米550万亩, 水稻2619万亩, 棉花127万亩。

◎主要畜禽水产生物种业技术

将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及分子育种技术应用于猪、鸡、牛、羊、家蚕、鱼、扇贝等主要畜禽水产生物,在动物基因组、功能基因组学与重要性状候选基因、分子标记挖掘与育种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4年, 在主要畜禽水产生物种业方面已取得以下重要成果:申报发明专利113项,获得75项(含国外专利2项);创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猪、鸡新品系及配套系多个,家蚕新品系5个,培育优质鱼、贝新水产新品种30余个;繁育蛋鸡良种3000余万只,使中国国产蛋鸡良种市场占有率已攀升至50%。 完成了鲤鱼全基因组序列精细图谱的绘制;筛选获得主要畜禽水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功能基因及分子标记近 5000 个。

三、现代农机装备与农用物资

围绕增强中国农业装备与农用物资原始创新能力, 显著提高农业装备与农用物资先进制造水平、集成应用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从基础研究、 技术开发和集成示范三个层面, 开展了智能化农机装备以及农用物资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在农业药物分子设计与产品创制、智能化农机技术与装备、农业精准作业技术与装备、动物疫病分子诊断技术研究与产品创制、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现代农业智能感知技术与产品、农用物资开发的实用化技术和创新性产品、 农用微生物制剂与酶产品创制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打破部分领域国外技术垄断。 2014年, 中国现代农机装备与农用物资取得了以下重要成果。

◎水稻机械精量直播技术等取得重大突破

水稻机械精量直播技术、 大型联合收割机智能化技术及农产品智能干燥、 加工及分选技术等多项重大技术取得突破,基本构建形成了三大粮食作物、瓜茄类蔬菜从种子、种植生长过程、保质采收、产后加工全过程的生产装备智能技术及体系。水稻机械精量直播技术的突破,融合农机农艺,增产增效显著,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测产,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了1029.4千克,将促进沙壤土和壤土等地区轻简化高产高效水稻栽培技术推广。 水稻芽谷精量直播技术经湖南、 上海等多地万亩示范测产, 与人工撒播相比亩增产20%以上, 每亩节本增效在100元以上。

◎大田农机自动导航关键技术研究

研制了基于电机和电液控制的自动转向驱动装置, 开发了国产化农机自动导航产品, 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的垄断, 在新疆、 黑龙江、 上海等地开展了实际应用。在动物精细养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方面,完成了无线多传感器水质实时监测装置的研发工作,突破了高湿环境下无线传感器传输组网技术、 Android系统环境下的嵌入式 GIS技术及WebService架构下的水产品精细管理决策模型, 开发了基于嵌入式 GIS的移动精准管理系统。

◎高稳定性的微轻型无人机遥感信息获取平台
       研制了适用于微轻型无人机搭载的作物养分遥感信息获取与配套传感器, 开发了作物养分信息快速解析及养分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稻养分精准管理决策系统(IOS版)已上传App应用商店供公众下载使用;分别在广东、黑龙江建立了基于微轻型无人机遥感信息获取的水稻、玉米养分精准管理示范基地。

◎五层共挤复合多功能农用棚膜
      与三层共挤农膜相比,五层共挤复合多功能农用棚膜的流滴消雾期、保温性能、透光率、物理机械性能均有明显提高, 明显改善了植物性状与营养品质。 获得了高效表达抗菌肽 scy-sphistin的毕赤酵母基因工程菌株, 该菌株具有很强的抗菌效果, 其基因工程产品已进入中间试验阶段,该成果将为中国畜牧养殖业提供安全高效的饲料添加剂产品。 研制开发了二类新中兽药 “博落回提取物”和“博落回散”,该产品具有来源天然、安全、绿色环保、无残留、不会诱导细菌耐药性产生、 不会破坏微生态平衡等特性。 现已作为替代饲用抗生素的药物饲料添加剂使用, 填补了中国法定中兽药添加剂的空白。 为国家在食品动物饲料中全面禁用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饲料添加剂在战略层面做出了技术和产品的储备。

◎生物调节剂冠菌素发酵生产及农业应用

首次开展了生物调节剂冠菌素产业化研究和大田作物应用研究。 应用转座子诱变、 基因重组等方法构建了耐高温、高产冠菌素的基因工程菌,并进行了试生产;研制了冠菌素水剂、悬浮剂等水基化绿色制剂, 提高了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

四、 农林生物质综合利用与生物质资源

2014年在研发中将能源植物育种、 定向培育、 新型生物燃料高效转化以及技术集成与示范成功链接,培育了一批高产良种、构建生物燃料可持续原料保障体系,开发出多种低成本、高效率的预处理技术,研制了一系列木质纤维素转化、综合利用技术和联产联供体系,并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能源植物育种与定向培育技术

建立了包括分子标记开发、 基因克隆、 组培体系优化及基因高频遗传转化体系构建的4 个分

子选育技术体系,获得并已检测了抗逆柳枝稷转基因株系30个,成功选育了杂交芒草新品种“湘南荻2号”, 并获得登记。

◎纤维质原料制备生物质能源技术

开展了基因工程菌定向选育工作, 并获得了 2种嗜热真菌热稳定高活性纤维素酶基因工程菌,突破或改进了高活性纤维素酶复配技术和木质纤维素组合预处理、 能源草制备乙醇和甲烷等生物质气体、 甲烷发酵的原料多样化利用等技术, 也开展了纤维素生物质直接连续热解气化发电技术,实现了产业化示范。

◎新型生物燃料高效转化技术

以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及非粮生物质为原料,经水相化学催化合成生物航空燃油,克服了油脂生物航空燃油原料有限、价格高昂导致的产业化原料短缺及成本高的瓶颈,“生物质水相催化合成生物航空燃油” 技术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大规模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

优化了生物质成型燃料干燥、粉碎、压缩成型等设备,开发了自动化生产控制系统,集成了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系统。操作工人减少了50%, 噪音和车间粉尘浓度分别降低了16%~34%、30%~47%,成型燃料成型率增加了1.8%,吨料电耗下降了27.5%。生产粉碎机、成型机等生产成型燃料设备220余台,生产原料输送抓机、传送带等成型燃料生产辅助设备230余台。建成示范生产点8个, 形成10万吨/年的成型燃料生产能力, 生产秸秆成型燃料8万吨, 生产成型炭约3000吨。 替代标煤约4万吨, 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4万吨, 二氧化硫减排810吨。

五、现代海洋农业

海洋生物分子育种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使中国在海洋生物分子育种领域跻身国际先

进水平。育成一批高产抗逆新品种,推动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批名贵海水养殖生物的苗种繁育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在海水养殖与滩涂高效开发技术研究与示范、 海洋水产病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海洋重要生物资源养护与环境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远洋捕捞技术与渔业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开展重要海水养殖生物的基因组学研究

攻克了海洋生物基因组变异高、重复序列多等难题,构建多个扇贝、海带等重要海水养殖生物的大片段文库,进行高通量测序,完成了牡蛎、半滑舌鳎、大黄鱼、牙鲆、扇贝等重要海水养殖生物精细基因组图谱的构建, 实现了扇贝物理图与遗传图的初步整合, 完成了大黄鱼、 半滑舌鳎全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构建, 获得条斑紫菜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基因组完成图。

◎构建良种培育体系

应用家系构建、 BLUP选育技术、杂交育种、性控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构建了更加完善、高效的良种培育体系。2014年度育成一批高产抗逆的新品种、新品系,其中培育的栉孔扇贝“蓬莱红2号”、长牡蛎“海大1号”、三疣梭子蟹“科甬1号”、文蛤“科浙1号”等13 个水产新品种获得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水产新品种审定新品种, 优良品种已获大面积推广养殖, 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开展萱藻苗种繁育技术研究

突破了波纹唇鱼大规模人工繁殖技术, 并在大珠母贝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

另外,铜藻、鼠尾藻、七带石斑鱼、星斑川鲽、条石鲷、太平洋鳕、星斑川鲽、黄姑鱼、金枪鱼、鳃棘鲈、企鹅珍珠贝、大珠母贝等育种工作也取得一定的突破。

◎海水养殖与滩涂高效开发技术研究与示范

成功培育出大规格金钱鱼苗种 ; 率先实现了脉红螺苗种繁育的产业化, 开展了在脊尾白虾的人工育苗标准化流程、 非繁殖季节人工促熟及同步化建系技术、 免疫相关酶活性分析及高产抗逆品系的人工选育等多个方面的研究;突破了刺参体外标记技术并进行了技术优化;创新了深水网箱安全高效健康养殖模式。

◎海洋重要生物资源养护与环境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

在节能环保型鱼礁及人工藻场的造成方法的研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开发了节能环保鱼礁(添

加养殖池底泥的人工藻礁), 可以有效利用废弃物资源;首次研发了增殖放流种类综合筛选方法;完成了南海区增殖放流种类遗传背景分析
        六、农村与农业信息化

针对中国现代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需求,为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粮食增产和农业增效, 在作物数字化技术与数字化森林资源监测技术方面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产品研发、集成应用衔接,突破了农业数字模型与虚拟设计、精准作业技术等一批前沿高技术, 集成创新共性关键技术及产品, 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建设农村信息化 “国家大平台”

开发完成了国家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门户网站, 完成 “国家大平台” 云计算和云存储中心

环境建设、 数据集成与处理中心建设以及各专业服务平台建设, 并实现了与平台门户的技术集成,使平台上移、服务下延,解决了服务共享与进村入户问题。研发了农村信息资源可视化和智能化体验式公共服务平台, 研发研制了适合农业产业化生产过程的关键农业信息感知与传输关键技术及低成本终端,构建了具备科学性、准确性、实时性的综合、专业的农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突破了粮食仓储物流数字化管理技术, 攻克了智能标识及检测技术, 完成了粮油收购数字化质量安全检测关键技术,粮食收储近红外检测模型、应急预警模型理论研究,构建了粮食储运智能化特性参数数据平台和仓储数量信息的集成化平台。

◎作物数字化技术研究

开展蔬菜对土壤中重金属吸收特性研究 ; 开发了三大作物系统数字化设计与预测预警原型系统;开展了日光温室节能墙体设计方案研究及实验验证;建立了遥感观测和数据获取平台;建立207个试验小区开展油菜、 早稻、 晚稻试验, 得到叶片叶绿素含量与 CIrededge指数之间的经验关系并进行了验证;开发了全生育期盆栽水稻植株生长自动检测一体化平台 ;开展了稻麦生产中极端高温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进行了日光温室节能设计研究。

◎数字化森林资源监测技术

开展数字化森林资源监测关键技术、数字化森林模型与可视化模拟关键技术、 数字化森林与牧场经营管理关键技术的相关研发工作;全面开展了高时效森林资源信息快速提取技术、 高精度森林类型识别技术、森林结构参数反演技术、森林火灾监测物联网智能预警技术、树木数字化模型与可视化模拟技术、 森林经营管理决策支持技术、 草畜平衡诊断与牧场优化管理技术等相关技术研发, 研制了相关算法模型, 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和突破。 全面开展了应用系统研发, 完成了高效森林资源监测系统软件等 1 3 项软件模块的开发工作, 取得了相关软件著作权登记。

七、食品加工与现代物流

围绕提升中国食用农产品高效转化能力、工业化食品加工能力、农产品冷链物流能力和食品

安全综合保障水平,开展了食品加工相关基础理论、前沿新技术与装备的开发研究,积极推进食品产业科技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与新产品创制, 自主创新成效显著, 在食品工程化技术与装备、 传统发酵乳制品微生物资源开发与产业化、 食品新酶创制、 低值蛋白资源开发、 食品

安全检测、 农产品绿色冷链物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打破部分领域国外技术垄断。

◎食品加工领域

食品工程化与装备取得了重大突破, 首次突破超高压双堵头密封、 低压系统与高压系统流量匹配、 新型增压器结构优化设计等核心技术, 开发出大型超高压装备,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传统发酵乳制品微生物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开展了乳酸菌多样性及生态分析, 建立了功能性益生菌和乳品工业用乳酸菌等优良食品微生物的菌种资源库, 形成菌种资源储备并建成菌种资源平台。

重要食品酶微生物发酵生产与高效制备关键技术取得新成果, 选育出可高效分泌外源蛋白的地方芽孢杆菌宿主细胞,系统地构建出适合淀粉酶高效表达的芽孢杆菌系列载体,结合解淀粉芽孢杆菌及乳酸克鲁维酵母等表达体系。

低值蛋白资源生物转化及精制关键技术取得重要成果, 首创了多模式超声辅助提取、 超声辅助酶解、超声辅助发酵、渐稀补料酶膜耦合反应等多项关键技术,创制出了系列化多模式超声波装备。

粮食和食品中主要真菌毒素精准检测技术获得突破, 研究开发了真菌毒素的特异性分离富集材料,建立简单易行的成套前处理技术。

◎现代物流领域

绿色智能农产品供应链核心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 开发了农产品供应链多源信息感知、 智能化管理技术与产品, 重点研发了基于代谢组学的物流农产品保质减损技术及配套装备, 在农产品物流全供应链的安全危害因子检测与控制等方面取得进展。

 

八、农林生态环境

在农业节水技术、生境修复技术和绿色植物工厂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突破,显著提高了科技对农业生态保护、循环农业发展、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污染生境修复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农业生境重金属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 研究在重金属、 多环芳烃和新型污染物检测与修复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开发出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便的染物检测技术,检测限将国际最低标准检测浓度降低了2~15倍。

◎农业节水技术和产品开发

开发了一套以水稻良种化、施肥精准化、栽培科学化、生产机械化为特征的水稻滴灌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 研制了新型微润灌水关键技术与产品, 并进行了产业推广。

◎抗旱品种选育与应用

突破了小麦抗旱与高产及优质难以结合的矛盾, 培育了抗旱优质专用小麦系列品种 “晋麦78”“晋麦85”,增产效果显著,在山西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达1055.92万亩。

◎农业污染物的生物检测

突破了无固定点靶标的核酸适配体筛选和信号表达两个关键技术, 研发出了基于三苯甲烷染料分子的比色信号技术、基于 G-四联体的荧光信号技术,以及基于纳米金粒子聚集的共振散射信号表达技术,实现了对砷、铅、汞等污染物的快速、高特异性、高灵敏度检测。研制出吡虫啉、水胺硫磷等4种高毒含磷农药单通道检测免疫金标试纸条, 检测限达到国际农药残留检测限量标准。

◎植物工厂控制技术

研制了植物 LED光源及其光环境智能调控技术, 形成了主要园艺作物光环境优化参数与控制模式, 研发了植物工厂 LED光源智能控制系统, 实现植物工厂光环境的智能化管控。

◎农林重大有害生物检测和调控技术

研究并形成了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锁式探针等检测新技术,建立了重要农林有害生物的高灵敏度、高准确率和高通量检测技术体系,对多种有害生物的检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针对水稻和番茄等作物上的主要有害生物, 研发了新型分子免疫调控制剂。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

 

一、村镇建设新技术

◎空地一体化的土地调查监测关键技术

该技术攻克了北斗卫星定位地面增强、无人机专用小型飞控、车载视频纹理动态解译、嵌入式移动终端等技术,打通了厘米级实时卫星定位、无人机用地数据获取、巡查车违法用地智能发现、移动终端用地类型现场自动比对、 调查数据及时回传入库的全业务流程, 初步实现了土地调查监测空地一体的高度集成, 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开发了集成多源异构时空数据的车载土地巡查/督察系统

采用 ARCSDE为空间数据引擎,基于B/S架构,实现了对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卫星多时相遥感DOM、低空无人机遥感DOM、 DLG,和批供用补查业务数据以及调查成果等数据的一体化存储、查询、管理等功能,确保了软件层面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管理、统一存储,实现了天空地一体化的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数据管理, 支持车辆行进中的土地疑似违法违规自动识别, 并实现了基于土地调查巡查车的移动在线土地实地执法检查。

◎异形柱边框保温模块单排配筋剪力墙结构体系与成套技术将保温模板一体化模块热工性能好、 混凝土异形柱边框约束能力强、 单排配筋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承载力大的优势结合,形成了抗震保温一体化复合剪力墙结构,比传统黏土砖房抗震能力大幅度提高,节能达标,施工快,性价比合理,适用于村镇低层和多层住宅房屋结构。

◎保温模块轻钢结构体系与成套技术将保温模块热工性能优越、 轻钢结构组装快且抗震延性好的优势结合, 形成了保温模块轻钢抗震节能结构体系,成本低,建造快,工业化程度高,适用于村镇单层住宅、厂房和农作物温室结构, 能够满足村镇建筑不同类型结构建造需求。 提出了保温模块轻钢结构体系的独特装配工艺;创新了保温构造,复合墙体传热系数仅为 0.20 W/m2· K,复合屋面传热系数仅为 0.18 W/m2· K。

加强了抗震整体性, 保证了外墙抗冲击性、 耐久性和防火性能。

二、农村民生关键技术

◎太阳能热水器腰炕蓄热共性技术

在农村住宅冬季采暖能量载体方面, 项目进行了高性能远红外发热软板研发与应用研究, 通

过理论计算确定远红外发热网经线和纬线的截面积及网孔的大小, 明确不同结构与发热网的功率关系, 研究了远红外发热软板的过电压能力。 提供了一种采暖用太阳能热水器集热及储热系统,实现了农村低碳环保式供暖方式, 有效利用太阳能实现自动供暖, 供暖效果好。 通过对于示范工程不同房间温度的测量, 并与往年室内供暖情况对比, 从而得出新型节能设备的供暖效果是否良好。 该技术在辽宁省朝阳北票市没有额外辅助供暖设备的情况下应用, 使用单层玻璃依旧可以达到一个较理想的室内热环境效果。

◎村镇饮用水处理一体化除氟设备及关键技术

针对中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 从业人员专业技术相对不足的情况, 采用实验室自主研制的改性活性氧化铝为核心载体填料, 构建了集成化、 智能化程度高, 填料可重复使用的改性活性氧化铝一体化村镇分散式饮用水除氟设备。 该技术设备应用在河南省永城市12个村镇饮水除氟处理工程, 单项工程日供水规模为720~10000 m3/d, 有效解决了中国分散式农村饮水过程中集成化及智能化控制程度低的问题;该成果共落实产业化项目总投资近4000万元, 完成实际投资近3000万元。 预计2015年, 新增年产值近8000万元(改性活性材料5000万元, 水处理集成设备3000万元)。

◎开发性能优化的污水处理膜技术

成果针对长三角村镇地区水污染负荷重、人均耕地少、缺少专业管理、冬季水温低的问题,通过廉价衬板开发、 CFD模拟、高浓度污泥下膜性能优化,成功开发了廉价高装填密度平板膜MBR,降低了平板膜MBR投资运维成本;通过耐磨新型膜材质、微孔曝气、错位刮刀、电机动力系统、 模具化生产等研究, 自创了自清洗平板膜 MBR, 更实现了微型规模平板膜 MBR的低能耗稳定运行。

◎应急水质重金属快速检测仪器及技术

基于 CIELAB三维颜色空间, 开发液体反应颜色变化测量系统, 设计了一款新型的水质八

参数重金属快速检测仪,由测量系统、 GEE快速检测剂以及稀释、显色、搅拌、过滤等工具组成,工作原理与传统分光光度计不同,结构简单,组件稳固,无反射、滤光、波长调节等部件,避免因部件松动、 旋钮频繁操作所引起的系统误差, 具有显色剂颜色干扰自动消除功能, 降低实际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偶然误差。设计标线单点校正方法, 补正因测量条件改变而引起的检测误差。

第三节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开展农转资金项目管理改革

根据科技部和财政部有关文件规定, 2014年农转项目管理进行了全面改革。 为做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管理改革工作, 7月10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通气会,通报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管理改革工作情况,征求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管理办法》(修订稿)意见,并部署了下一阶段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2014年组织项目申报过程中,为保障管理改革顺利推进,节约管理成本,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开展2014年度项目申报及立项工作。

◎农转资金在研项目的监理验收状况

为继续做好农转资金已立项项目的后续管理和收尾工作, 在全国46家项目监理单位的大力支持下, 2014年对2012年立项的663项和2011年立项的676项以及2010年立项的9项延期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完成了监理和验收工作。

◎2014年度农转项目立项基本情况

2014年度农转项目总立项数为747项, 其中种植业领域112项、 畜牧业28项、 林业12项、水产业21项、植物保护12项、农产品加工69项、农业信息技术5项、农业资源高效利用22项、农林生态环境4项、农业装备技术20项、其他87项。项目集中在东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立项194项,西部地区142项, 中部地区56项。从项目实施单位来看,2014年农转项目向企业倾斜, 充分突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战略思想。 项目实施单位为企业的共有302项, 科研院所61项, 大专院校29项。 从项目参与人员的职称情况来看, 项目参与者以中高级职称为主, 其中高级职称人数1214人, 中级职称人数1240人, 初级职称人数716人。

◎2014年度农转资金经费安排

2014年度农转资金总计达162353.1万元, 其中国拨经费50000万元, 地方政府配套共计1545.01万元,金融机构贷款9169万元,单位自筹经费111638.1万元。通过对使用农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网上评审系统进行评审立项省市项目的统计。

◎2014年度验收的农转资金项目社会经济效益

在2014年度验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在项目执行期间共建设生产线489条, 中试

线417条,新增就业人数397678人,获得专利授权943项,发表全国性期刊论文1163篇,现销售收入1539878万元, 出口创汇18788万美元, 技术性收入16529万元, 净利润310767万元,缴税总计65871万元。


 

国拨

其他国家级

地方政府

金融机构

单位

其他

资金

技术领域

经费

拨款

配套

贷款

自筹

资金

合计

种植业

7790

0

567.5

1430

17940.25

0

31936.75

畜牧业

2360

0

20

2280

10127

0

15207

林业

810

0

15

0

1599.2

0

2554.2

水产业

1320

0

60

0

16644.83

0

18624.83

植物保护

780

0

75

0

1645

0

2580

农产品加工

4480

0

200

2719

28620.16

0

38159.16

农业信息技术

340

0

0

1800

1210

0

3450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

1280

0

30

0

8412.1 1

0

9862.11

农业装备

1180

0

65

440

4155

0

5960

其他

6020

0

512.52

500

20784.52

0

27758.04

 

 

2014年,国家星火计划按照科技部的总体部署,整合科技资源,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继续推进星火产业带建设。截至2014年12月, 星火产业带覆盖面积达33.01 万平方公里,企业达16.10万个,吸收劳动力1027.81万人,项目年产值达9303.71亿元。

2014年, 通过认真落实 《关于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意见》, 组织科技特派员大力开展农村科技创业与服务, 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探索推进了社会化的管理方式;以“121”工程为依托成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建立了联盟基金, 打造了一批现代农民创新创业高地;科技特派员工作式扶贫模式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区产生积极影响。

截至2014年9月底,全国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队伍达73 .92万人,实施科技开发项目3 . 1 8万项,创办企业1.64万家,组建各种专业技术协会或经济合作组织3.74万家,引进推广新技术4.30万项、

新品种4.62万个, 培训农民377.9万人次, 服务农户1388万户, 实现增收农户850万户, 安置劳动力就业1355万人, 创建创业基地9433家,形成科技特派团4014个,建立各类服务平台2.31 万个,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共建设综合示范试验基地、 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及分布式实验站755个,开展校地校企合作2522项,打造现代化的新农业、城镇化的新农村、职业化的新农民,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新四化”同步发展。

二、星火培训和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

2014年, 各地围绕支柱产业和星火计划项目实施开展各类技术培训,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截至2014年12月,各地各类星火培训基地达到5267个,星火学校4023个,累计培训1152.00万人次,编写教材2.39万本,印刷出版物1160.58万册,编写远程课件1.18万个。

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2014年, 各地以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导向,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通过推行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积极推进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 农村科技服务机制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初显成效。同时推动农村科技信息资源集成与应用示范,加强星火科技12396信息综合服务, 提高面向农村科技创业的科技信息服务能力。 截至2014年12月,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中心或服务站点达到13818个, 科技信息服务范围涉及431个市, 覆盖13403个乡镇和188342个村。

全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已形成良好发展格局, 各级各类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及组织层出不穷,各显其能。截至2014年12月,全国农业专家大院共有2198个。 常驻专家人数10901名,涉及315个市,覆盖1486个县的11484个乡镇,共培训农民641.30万余人次,推广技术10511项。各级星火计划累计支持和培育农村科技合作组织27688个,覆盖1637个县的14469个乡镇。截至2014年12月,星火计划继续发展“企业+农户”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累计支持或培育农村科技型企业75066家,覆盖1804个县的12803个乡镇,推广技术8749项。

2014年大学农村科技服务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的基础上继续探索, 推动筹建“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联盟将紧密围绕农村科技创新创业, 发挥高校人才、 科技和信息等优势,建立完善新型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促进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 专家交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 留言咨询  
单位名称  
联系人    
联系电话  
 

 
点击排行
在线客服